元代以前武当山的文献记载的探讨论文

时间:2023-10-22 00:11:31
元代以前有关武当山的文献记载的探讨论文

元代以前有关武当山的文献记载的探讨论文

武当山位于占均州境内,“敛万占之烟霞,归一元之造化”,历来为钟灵毓秀之地,自占系修仙学道之乡。元代武当高道刘道明所编《武当福地总真集》,是迄今所知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武当山志。在此之前,武当山的修志活动虽难以确考,但有关武当山的文献记载已经出现,有些内容还比较具体,甚至很早就产生了像《武当志》和《武当山记》这样直接以武当或武当山命名的著述,为元代武当山志的正式编撰准备了必要的条件,打下了扎实的基础。遗憾的是,早期《武当志》和《武当山记》均已散佚,详情不得而知。。根据笔者目前所掌握的资料,元代以前有关武当山的记载,最为集中者是北宋李鹰的《武当山赋并序》和南宋土象之的《舆地纪胜》卷八十五《均州》(按:为行文方便,以下简称《均州纪胜》),余皆散见于其它相关著述,其中尤以地志、类书和道经居多。

汉代,武当山属南阳郡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记南阳郡有武当县,但未言及武当山。另据《后汉书·朱乐何列传》记载,东汉末年武当山已有了隐士的活动。“时同郡赵康叔盛者,隐于武当山,清静不仕,以经传教授。穆时年五十,乃奉书称弟子。及康残,丧之如师。其尊德重道,为当时所服”。赵康和朱穆同为南阳郡人,前者“以经传教授”,后者“奉书称弟子”,这说明东汉末年的武当山在南阳郡内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。

魏晋南北朝时期,随着道教的发展,武当山的名气开始增大,不仅入山修道者日众,有 ……此处隐藏6015个字……名反倒后来居上。至于慧析诵莲一变而为隐者俞惠析诵经,则佛教痕迹遂荡然无存。从土象之的《均州纪胜》到刘道明的《武当福地总真集》,有关武当山的叙述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变化,这一方面固然反映了元代武当山的道教化进程已基木完成,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南宋嘉定年间武当山的道教化步伐虽已逐渐加快,但去佛教化的努力还有待继续深入。

随着武当山逐渐成为真武信仰的中心,南宋以来的笔记小说也开始附和道经的宣传,鼓吹武当山的灵应。张端义《贵耳集》即云:“均州武当山,真武上升之地,其灵应如响。”经过这种反复的渲染,武当山灵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,朝山进香活动也渐趋频繁,经常见诸相关载籍。洪迈夷坚志尸武当真武祠”条就载有参知政事土炎祷雨武当山事:

乾道六年,土炎公明以参知政事宣抚四川,道出襄阳,闻蜀中久旱,欲迂路过武当,亲祷真武祠殿。此念一起,是夜梦真君至,言及旱灾,日:“知蒙异眷,当便为料理。”且语且笑,词色甚温,熟视而退。土才觉,索日记书其事,遂决此行。以七月九日到祠下,焚香敬渴。揭帐瞻圣容,宛与梦中者不少异。一金蛇出现,盘旋于几案著间,忽尔屏迹。道士云:“常人愿见此蛇而不可得,若出,必有梦感。”土辞去。前涟及金州上庸县境,日一雨王降。次于洋州少驻,四路继申行府,云皆得雨。

根据洪迈的记载可知,南宋时期的武当山不仅建有真武祠,祠内圣像神帐俱全,几案匕著齐备,而且还有专门的道士负责看管,这说明武当真武祠在当时的影响很大,香火还很旺盛,要不然大臣土炎也不会执意迂路前往。这些笔记小说的记载既丰富了武当山的历史文化内涵,也弥补了土象之《均州纪胜》的不足。随着武当山的道教化程度越来越深,编修山志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,时机已经成熟,条件已经具备,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武当山志正呼之欲出。

《元代以前有关武当山的文献记载的探讨论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